会员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首页考生问答德育管理  
 
吉林电大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1)
来源:本站 点击数:3414次 更新时间:2015/6/1 14:36:22

第一章  绪论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

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严复 ,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肆言》。

(二)群学

清末,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本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昌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即教育群众教育之学。拯救中国于危亡之学。

中国人的大同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性。

(三)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如此。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起的鸦片战争后,引发一些类爱国人士的奋起反抗,维新派引证中外古今政治社会理论,欲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以康有为为首讲,梁启超发挥的“群学”,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最为突出。中国社会学发生于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社会学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与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是指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探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应用社会学是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验社会学是以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

 

(四)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定义社会的?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群体生活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的。

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五)社会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六)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渊源已久。现根据我们的认识,认为二者关系可以基本上以下3点: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不断吸取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成果,扎根于具体社会科学中,才能更加充实、发展自己。

(七)二战结束后,社会学的发展都有哪些特点?它对学科的发展有何意义?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苏联恢复社会学,70年代我国也开始重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获得空前发展,改变了西方社会学的垄断地位。

2、研究课题更多地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不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应用社会学中,诸如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应用性更为突出。

3、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

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向更新更高的阶段发展。对于定性和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曾经历过旷日持久的争论。

4、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两门主要科学的专门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也日益深刻化,且互相渗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给分支学科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注入新鲜血液,而且使分支学科展开了广阔的前景。

5、社会学的国际性和本土化的倾向不断加强

社会学在东欧国家的发展以及东欧和前苏联社会学者参加国际会议,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介绍不同类型社会学对社会政策不同的探究法,可以克服单一途径的思想流向,扩大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讨论都是一种新的推动力。

(八)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有哪些?

1、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3、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社会学跟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

4、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二、练习题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孔德      在他的《 实证哲学教程》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2.社会学按其知识结构,可分为   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三大类。

3.现代科学发展的两大特征是:各门科学互相渗透性的增长   和 综合性研究   不断扩大。

4.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 经济因素   在其中起到基础和领先的作用,但决不是经济上去了,其他社会发展项目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社会需要。

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产生新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人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也在不断地引诱着人们产生新的需要、引起需要的变化和增长。

(二)本能。

就是指人们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而需要,前已言之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三)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根据社会学的要求,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采取最常见的方法,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这是把需要看做文化现象分类的。以下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想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是什么? 

首先,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

和社会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其次,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

辨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认为“把劳动者变成没有七情六欲的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是错误的。

最后,生产、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

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五)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理论提供了我们建构社会学理论的牢固的基石。

3、关于需要的最高层次,结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六)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要考虑先行充实的知识有哪些?

无论为了自己着想还是为他人着想,都有考虑先行充实如下三方面的知识。这就是人的发展的知识、人的差异的知识和人的归属的知识。

所谓人的发展的知识,即从人的发展观点来考虑人的需要。一方面是每个个体生命的每个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特殊的道路,并需要特殊的条件来发展。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所谓的发展,不仅是他的每个年龄阶段已经实现的事实,而且包括他每个年龄阶段的希望,这就是说那些未实现的或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努力才能实现的事。

所谓人的差异的知识是指虽然有共同的需要,但满足这些需要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人而异,要有不同的方法。

所谓人的归属的知识是指人们从事于不同职业、从属于不同家庭、小群体、社区以及各种不同的机构,如学校、机关等的知识。

(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论点中包括的五个等级的具体内容。

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到1954年,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有对这项理论和个性方面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

1、生理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包括人体生理上的主要要求,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在一切需要都未满足时,生理的需要就起支配作用,其他需要都不会构成激励的基础。

2、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他把人们要求有积蓄以及要求各种保险,如医疗、失业、伤残、老年的保险也列入此类。  

3、归属和爱的需要。人渴望在团队中与同事们交往而有着良好的关系,能够得到支持和友爱,自己有所归属,以及得到某个团队的承认等等。

4、自尊的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个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核心。他认为这种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的欲望”。意味着一个人希望充分实现其天才和才能的潜在能力,做他最适宜的工作,才有可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练习题

1.马斯洛  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需要层次 论,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规范需要三大类。

2.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 生理  、 心理  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 社会实践活动 而产生的。

3.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力理论的是英国心理学家 麦独孤  ,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提出。

4.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    。

 

 

第三章  社会交往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第一,社会交往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比如人们看电影、听报告,这种活动不是社会交往。第二,社会交往时人们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商场中顾客的摩肩接踵、乘客随着公共汽车的停车而前后拥挤都不能算成是社会交往。

(二)解释“镜中自我”

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

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三)角色模式

指社会中某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类型或模式时,

在这个模式上,其他的人也可以以他的行为为基础,充任同样的角色。

(四)时尚

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新奇行为时,如果它得到许多人的肯定和赞赏并竞相效仿,就会产生一定的流行现象,即谓时尚。时尚特点具有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较短、显示与炫耀。

(五)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社会交往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社会交往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根据交往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根据交往的性质可以分为竞争、合作、冲突、调试等。

1、个人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活动方式。

2、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3、直接交往是指交往双方面对面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的活动方式。比如面谈、开座谈会等,这种交往是面对面地进行的。

4、间接交往是指借用大众传播媒介或通过代理人与其他个人或群众进行的交往。

 

 

(六)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1、 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侧重于宏观层次上分析社会交往产生的条件,说明了在私有制社会中,交往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2、 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要维持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必须使个人的肉体组织能够活下去;要使个人的肉体组织活下去,就要不断地满足肉体的物质需要,就要与自然界打交道,从自然界中寻求可以摄入肉体的物质,或者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东西再创造出食物和用品。

3、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七)社会关系的涵义及类型。

1、社会关系的涵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两类人之间的一般关系,而不是两个单纯个体之间的关系。

2、社会关系的类型:按照人类社会活动的领域划分,社会关系可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按照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社会关系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八)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1、初级社会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个人最早加入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括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建立在居住地邻近的基础上,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2、次级社会关系:次级社会关系与初级社会关系相对应,是人们后来通过广泛参与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不太亲密的社会关系。如现代社会中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售货员与顾客的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九) 个人之间是否接触并通过交往建立起人际关系,受到以下四种因素影响。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人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同别人交往的,如果两个人之间不能互相提供可以使对方满足的东西,就不能交往。

2、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促使双方走到一起。

3、双方距离的远近。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

4、交往频率。偶尔交往不能建立固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只有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十)社会角色的类别有哪几种。

1、复式角色与角色从。复式角色:一个人担当两个以上的角色。比如一个中年男子,既是父亲,又是教师;角色丛:当一个人处在某一特定的位置上时,他必须要与其他一系类角色发生关联,这种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形成的一组角色叫角色丛。

2、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理想角色:在一定的时间和社区内,总有一套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被期待的、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体系叫做理想角色;实际角色:人们在实践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时,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3、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有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地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互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十一)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会出现哪些问题?

社会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人们要扮演一个角色,首先要了解这些期待与评判标准。

第二,培养角色意识。社会及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只是一种外在的理性,要扮演好社会角色,必须把这种外在的规范转变成内在的要求。

第三,实践角色规范表现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最终目的是实践角色规范,表现角色行为。

角色扮演中出现的问题:

1、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比如,一名职业妇女同时满足作为职员、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期待,这些角色出现矛盾时,会形成角色冲突。

2、角色中断: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

3、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比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以离婚告终。

二、练习题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划分成三个阶段:模仿阶段  嬉戏阶段  团体游戏阶段   。

2.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 破坏性   ,通常包括 生命的丧失  与 财产的毁灭  。

3.人际关系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直接交往和 情感性  。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二)环境

是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

(三)特殊社会化

所谓特殊社会化,就是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通常指对残疾人,包括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和病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以及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儿童和患有精神病的儿童和青少年。

(四)再社会化

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再社会化的对象一般为成年人,但也包括过早地从家庭、学校游离到社会上游离越轨行为的青少年,是由特定的机构对越轨者进行改造世界观,使之接受社会规定行为方式。

(五)继续社会化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被认为是狭义上的社会化,而人的一生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在社会学里称为继续社会化。

(六)简述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的生命特性中大脑具有神经系统和抽象思维能力。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由于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才成为人能够接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接受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4、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人能借助语言学习社会文化,了解他人的经验,积累生活知识,知道自己的行为,参与社会生活。

 

(七)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学习获取。

2、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时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便是向社会输送经过培训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候选人。

(八)皮亚杰学派通过实验,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人从出生到一岁半至两岁左右,可以认为是感知运动阶段。即靠感官、知觉的活动来了解外界、适应外界,以取得个人的生存目的。

2、前运算阶段。从一岁半或两岁到六七岁,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他在六七岁之前还处于一个准备活动的阶段,准备开始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的操作。

3、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说儿童一般只能对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进行操作、运算,这就是说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活动,逐步掌握了时间和数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岁或更大一些,表示孩子已能相当正规地运用概念和推理,进行思维互动。

(九)个性的涵义

社会化不仅是个人学习社会规范和文化的过程,也是发展形成每个人个性的过程。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结构由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构成,个性的倾向性是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

二、练习题

1.皮亚杰学派把儿童的思维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 前运算阶段  、 具体运算阶段  和 形式运算阶段  。 

2.人的生存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3.人是社会化生物基础包括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 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有语言的能力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吉林电大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2) 下一篇: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问答 二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校长寄语
吉林自考成考网-吉林省成考网 2007-2026 @ All Rights Reserved jlzkck V 3.7.0

吉ICP备19002169号
电子邮件:5169360@qq.com 联系电话:0431-81092718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天骄大厦